世界是一个轮回。亡秦者,楚人也;亡楚者,秦制也。
你好,我是减水书生,与您一同品读历史、感悟思辨。
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:
韩信破赵,3万破20万;项羽彭城,三万败56万;刘秀昆阳,2万溃42万;曹操官渡,3万灭10万;淝水之战,8万追80万。
确实,经典和精彩容易被记住,所以史书所载也就浓墨重彩了。
而以多胜少、以众克弱,也应该是大事件。丹青历史理应书写一番才是。
其实,不是史书不写,而是以多胜少、以众克寡的战例着实不多。
在庙算能胜的情况下,首先,谁也不会动不动就十倍于敌地牛刀杀鸡,因为没这个必要。
其次,战争要考虑成本,所以能派一万人搞定的事,就没必要派两万人。
组织超大兵团,既需要粮食和金钱,还需要时间。而这些都是成本。
再者,战争要考虑后路,倾举国之兵派出去打个小仗,打赢了收益有限,打输了就等着灭国。
这种买卖,脑子正常的都不会干。
所以,以多战少、以众克寡,要么是庙算不胜,所以兵势壮胆;要么事出偶然,正好赶上了。
再一种可能就是脑子真出问题了,比如新汉昆阳之战,要的不是胜利,要的是嚣张和霸气。
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,制约了战争的规模,也制约以众战少的战事发生。
那就是信息。
百余人,口耳相传就可以了;千余人,就得击鼓进军、鸣金收兵;万人以上,不仅要布置各种令旗,还得有大量的骑兵哨骑。
必须得这样设置,因为古代战场上,是没有电话电报的。
那十万人规模以上的军团,又该怎么指挥呢?
工具不支撑的情况下,就得考验统帅的能力。
刘邦点兵不过十万,这已经很不容易了。所以,刘邦虽然老打败仗,但刘邦不是废物。
但是,彭城之战,刘邦及诸侯军是五十六万,点兵十万的刘邦也就无能为力了。
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。所以,韩信才是牛得逆天。
在信息手段如此不完备的情况下,韩信能点十万以上的兵,这就相当于用算盘解出了圆周率后100位。
而且韩信不是吹牛,他真能如此。
垓下之战,就让我们见识了兵仙韩信是如何“连百万之军”而“攻必取、战不胜”的。
垓下之围的前奏:潍水之战定战局起初,刘邦集团是一路出击。
就是刘邦带着一众沛丰将领,直接杀到了西楚彭城,趁项羽一个不注意,端了项羽老家。
彭城一战,刘邦被项羽教训得极为惨重,不仅仗打败了,而且还打丢了媳妇和老爹。
于是刘邦集团立即改为两路出击。
一路是刘邦军团,与项羽在成皋、荥阳一带,拉锯对战。
一路是韩信军团,扫荡魏赵齐燕等北方诸侯。
而垓下决战之前,刘邦集团已经发成为四路作战。
刘邦和韩信各引一路,不变。
此外,还增加了彭越一路,背后扰楚而渐成势力;再有英布一路,兵回九江,也有所发展。
尽管如此,楚霸王还是楚霸王,天下英雄还是无可奈何。
成皋荥阳之战,首先是刘邦扛不住了,被困荥阳刘邦不得不向项羽求和。
但是霸王项羽不同意:刘邦你给我在荥阳城好好守着,看我怎么攻进去。
彭越挠楚,确实有奇效。
但是,抵不过楚霸王的一个回马枪,直接平了梁地,彭越也就不敢嚣张了。
英布叛楚,确实为刘邦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。
怎奈项羽太彪悍,仍旧一个回马枪,九江国灭国,英布成流寇。
而真正改变战局的是韩信一路,潍水之战一举消灭龙且部20万楚国精锐。
潍水之战
此战后,战局大势已定。
齐地韩信军团,不仅再无羁绊、可全力对楚,而且实力大增,成为楚汉战局中的最强军团。
在潍水之战的鼓舞下,彭越部、英布部也嗅到了胜利的味道,于是立即彪悍起来。
彭越平了梁地,英布与刘贾不仅平了九江而且还直杀到楚地。
得知龙且部战败,“项羽恐,乃与汉王约”。
潍水之战,让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都害怕了,立即与刘邦签署了停战协约。
垓下之围成形:百万大军聚垓下刘邦不是项羽,他可不会沽名钓誉,必须要做的就是“宜将胜勇追穷寇”。
鸿沟停战的笔墨还未干,刘邦便挥军杀向项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