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自媒体一篇《那个偷窥沐浴、偷拿衣服的猥琐牛郎,又回到了语文教科书》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对此回应说:“不要想得太多,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。”
争议:《牛郎织女》入课本 故事暗含偷窥细节?
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,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将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审定的统编版语文教材。近日,一网友发现,在2019年5月第1版的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,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《牛郎织女》重回语文教材。该网友质疑课文中的牛郎“荒唐猥琐,调戏女性”——在老牛的唆使下,跑去偷窥织女洗澡,偷走了她的衣裳,然后在织女洗完澡找不到衣服的时候跳出来搭讪,博得织女的好感,继而结为婚姻。
华商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小学语文网上找到了这篇课文。课文对于牛郎织女相遇部分这样写道:“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……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,顺着声音看,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。他沿着湖边走,没几步,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,花花绿绿的,件件都那么漂亮。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,他就拿起来,转身走进树林。”
这个细节到底算不算偷窥呢?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又该如何看待呢?
网友:有人认为不宜宣扬 有人认为“想太多”
对此,网友发表了不同的观点。网友“不想说”认为,拿人家衣服确实不对,这个行为不应该宣传。网友“当代师说”称,对于“偷窥、藏衣”这些情节,他觉得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,是不妥当的。“现在的孩子,从小接触手机电脑,接收大量信息,对男女之间的关系,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。这样的情节,不利于正确对待两性关系,这种手段确实是猥琐的。”
但也有网友认为,不能用现代人思考问题的角度、方式去评价古典文学。网友“阿虎”说,我们以前也学过这篇文章,怎么没这么想过呢?是不是现在人的思想太复杂、太阴暗了?临潼的王女士称,本来是很美好的传说故事,“心有爱情,追求美好,孩子是不会想那么多的”,是现在有些人内心太猥琐了。
专家:反对者认为有悖社会规范 赞同者称重点不在如何相遇
其实不光网友争论不下,教育、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这一问题上也莫衷一是。
心理学博士段鑫星认为,《牛郎织女》是经典爱情神话传说范本,但任何经典都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、经得起推敲。我们可以想象下:今天这样的相识情景,谁能接受?同样经典的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因描写其父亲翻越护栏(不安全)而从课本中取消,因此,如果网友觉有相关细节有悖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,就不宜入选教材。
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钟女士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称,《牛郎织女》入选统编语文教材,是对民间传说的一个传承,从故事本身来说,牛郎是个善良、有孝心的男子,之所以能和织女相会,是有神人点化,或许有一些取巧的成分,但并不完全是偷窥。而这个传说能被人们口口相传,是因为它打破了世俗门第的偏见,冲破封建礼教,宣扬的是婚姻自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,这才是故事的重点。而牛郎织女怎么相遇,只是个细节问题,并不是故事的重点,将偷窥放大解读,反映了世俗的龌齪心理,很不合适。事实上,对待文学作品,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,不能从现代人的角度和立场来解读。
孩子:并没有觉得细节不妥 大人提醒后觉得不合适
对于此事,学生们怎么看?刚刚小学毕业的豆豆同学说,牛郎织女只是一篇神话传说,不能用现代人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去看待古代的神话传说,牛郎织女他以前也读过,他从来没想过牛郎偷看洗澡、拿走仙女的衣服有什么问题,只觉得牛郎是个善良的放牛娃,他们的故事很美好。他觉得批评牛郎猥琐的人纯粹是鸡蛋里面找骨头,这些人纯粹是为了在网络上博眼球。
小学四年级学生可可表示,牛郎织女的故事她也读过,她当时也没留意牛郎偷看织女洗澡、拿衣服的细节,大人说了这件事后,她才觉得牛郎的做法放到现在是不受欢迎的,尤其是女生。
规避:苏教版将“洗澡”改为“嬉戏” 删掉了藏衣细节
《牛郎织女》中的偷窥、藏衣是否从产生之日起就有?最初提出质疑的网友称,这个情节并不是“古已有之”。因为自秦汉而下的历代《牛郎织女》故事中,都没有这种猥琐(而且弱智)的桥段,直至民国时期,相关内容才被加了进来。
上一篇:牛郎织女背后的社会现实是什么?